:::

為國家融資保證機制提建言

2020/7/20 下午 12:00:00 王嘉緯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日前傳出蔡總統在去年11月底宣示成立的「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將納入離岸風電及民生與戰備等的核心戰略產業,此消息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國發會龔主委曾經表示,此機制不只針對國內風場建置,未來我國風電設備出口海外市場,也可獲得融資擔保服務。只不過此構想拋出時隨即引發質疑,甚有評論以惡政形容之,對此若已確定將增設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其必要性與配套仍有強化論述之空間。

其實早有研究文獻主張,以信用保證制度協助具發展潛力但欠缺擔保品的企業取得融資,讓部分融資風險從銀行分攤到保證機構,提高銀行參與誘因,有益於經濟產業健全發展。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曾就如何引導市場資金挹注潔淨能源領域提出研究報告,認為信保機制能分散風險、適度降低資金成本,有助於滿足專案資金需求;且相較於政府直接補助,信保機制所需投入資源較少,對於市場的干擾程度也較低。

在實務上,信保制度也已是各國政府協助解決企業資金缺口的重要工具,譬如韓國除一般熟知的信保基金KODIT之外,另有技術信保基金KOTEC,被認為是韓國文創得以成功行銷海外的關鍵環節。我國則有中小信保、海外信保、農業信保等基金,其中又以中小信保歷史最久、最具規模,更曾是對岸創設融資擔保制度所師法之對象。

由此可知融資保證機制作為政策工具,本身並無對錯,之所以引起爭議,癥結仍在何以分配公眾資源,到離岸風電此類高風險產業?

事實上早從推動離岸風電之初,因其高技術門檻與高資本密集之特質,開發商又期盼能仿照歐洲經驗,以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方式在台籌集資金。國內金融業對於授信風險始終有所顧慮,尤其公股行庫除沃旭聯貸案由母集團擔保外,其餘四宗已完成融資協議的專案仍視為畏途。

因此,設立國家融資保證機制首要之務,為取信於大眾,減輕各方對於獨厚特定對象之疑慮,應提出政策說帖。詳盡闡述不論是綠能或民生戰備產業,因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對總體經濟所貢獻之實質效益何在,包含增加就業機會、帶動產值估算、創造產業群聚等完整面向。

再者,出資原則與徵信審核機制須能說服基金捐助機構,筆者曾在2017年建議由政府與業者共同出資,惟出資比率涉及公平性問題。與中小信保基金不同,幾乎每家商業銀行都有機會承作中小企業放款,願意捐助者自然較多。但諸如離岸風場等大型基礎建設可能僅有部分行庫承貸,沒興趣或未參與者是否出資?未捐助者將來能否送保?手續費因此有所差異?相關問題應當先行釐清。

徵信審核機制則與專業評估能力緊密相關,需有橫跨金融與產業的人才組成專責團隊,協助辨識風險為計畫准駁把關,避免因保證機制反倒衍生道德風險爭議。雖說像中小信保已累積豐富審核評估經驗,但中小企業放款畢竟難與大型基礎建設專案一般而論,在工程技術、財務結構、協議契約等面向之審核要點都截然不同,過往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尚有疑慮。另就送保額度上限來看,中小信保不過1.2億元,但如一座離岸風場貸款金額就動輒3、5百億元,最糟狀況若需代位清償,不僅賠付金額龐大,更因性質特殊容易掀起輿論非議,是以徵信審核機制尤須謹慎。

此外,建議盤點現行保證機制以確認資源是否重複配置,像是針對設備出口海外市場,實際上目前中小信保、海外信保皆已提供保證服務,甚至輸出入銀行也有類似專案,若再加上國家保證機制恐有畫蛇添足之嫌。國內相關保證資源能否整合?或可借鏡日本、韓國作法,將此類保證業務集中在JBIC、KEXIM等進出口信用機構,不僅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同時單一窗口亦可簡化申請流程。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