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訓院看世界-台灣發展亞洲理財中心的利與弊

2020/9/28 上午 04:10:00 賴威仁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賴威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總統於今年7月中旬參加「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理監事交接典禮」時,提出未來將積極把台灣建設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以及「區域資金調度及理財中心」。此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顧前主委亦於2019年10月接受本院專訪時,提到「亞洲理財中心」的構想,主要目的是希望將國人的財富交由國內金融機構管理,並於發展的過程中,提升我國金融人才的經驗與素質,以及擴大金融業的整體發展願景。上述的重要政策宣示也突顯出台灣未來在世界的舞台上,將積極扮演「高階製造」與「金融理財」的兩大核心角色。

事實上,從金融理財的角度來看,台灣已經逐漸邁出良好的步伐,且逐漸朝向穩定的發展的道路前進。以近年來國內快速發展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為例,有多檔基金不論在規模或是交易量,都曾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平均交易量亦呈現穩定發展的情況,未來這些具有規模、全球化的重要金融商品若能持續發展,就能為台灣發展理財中心提供重要的助力,甚至成為國際金融機構的一個重要交易場域。儘管如此,目前台灣距離成熟的國際理財中心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簡要提出亞洲理財中心在發展過程中,對台灣整體金融市場可能的利弊與影響,提供各界討論、參考,讓相關的政府機關可以提早研議、評估相關作法的可行性。

首先,在利的部分,發展亞洲理財中心能夠吸引國際資金匯聚,而資金的匯聚更能有利於後續發展更多的理財商品、吸引國際投資案件來台募集,進而帶動國內創投產業的發展。此外,在人才的國際化部分,由於金融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大幅提升,甚至吸引國外專業人才將向台灣流動,甚至在台長期居留、工作,所以政府也應當針對具備一定專業經驗、來台工作的外國人,提出整體配套的改善作法,不僅是在居留權資格、薪酬稅負的合理規劃,甚至是在外國專業人士及其家人與本地的雙向專業、語文及文化交流,強化運用本地英語或其他外語新聞頻道加強外國人對台灣的認識,並且考量子女受國際教育與住房政策規劃的便利性與成本,將非金融政策的因素也納入整體規劃,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台灣成為國際化、吸引專業人士來台發展的重要誘因。

其次,在弊的部分,我們知道目前國內金融市場上所謂的國際化金融商品,實際上仍以「新台幣」計價,無法吸引國際上大額資金來台投資。倘若國際投資者有心來台投資,卻又牽涉到國際資金轉換為新台幣的匯率問題,容易被看做是熱錢炒匯而無法長期駐留台灣,且大量資金以新台幣的形式長期留在台灣,也可能加劇國內物價通膨壓力,甚至造成國內薪資差距增加、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以目前的情勢來看,運用國內企業或是專業人士得在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開立存款戶,同時直接以外幣進行金融商品交易(例如:開放部份股票、ETF、相關衍生商品得以美元交易)及資金調度,可能是降低新台幣外匯市場波動與壓力的一個解方。

從古至今,金融自由與管制都是站在一個對立面,在爭取亞洲理財中心設立的同時,必定有些層面需要讓步、妥協,並且必須設法解決問題。倘若發展金融是台灣未來必須走的一條道路,那麼金融的管制可能就必須有效、合理的,在市場需要的地方放鬆,或是採取創新的解決方法,針對問題的核心加以解決,如此才能兼顧金融發展的需要,同時降低發展理財中心對於國內其他產業的營運衝擊。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