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將是經濟能否穩定復甦之關鍵

2021/5/20 上午 09:00:00 王嘉緯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近日國內COVID-19本土確診案例不斷躥升,雙北升三級防疫警戒,不僅干擾經濟活動正常運作,金融市場也隨之劇烈震盪,台股指數更一度崩跌1,417.86點,創史上最大盤中跌點。面對這場遲到一年半的疫情,當務之急固然是儘速圍堵病毒擴散,但國外經驗已然證明,嚴格的隔離封鎖只有短期成效,唯有疫苗才能協助人類跟病毒共處,更是經濟景氣可否持續穩定復甦之關鍵。

早從2020年底疫苗問世,各國意見領袖就大聲疾呼施打疫苗之必要性,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Economist),封面標題更寫著「千萬個接種疫苗的理由(Ten millions reasons to vaccinate the world)」,並警告除非疫苗普及,否則印度慘況仍將在世界各地重複上演。從數據上來看,直到今年4月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還高於去年12月時的最高峰,疫情不斷地反覆延燒,何時能盼到曙光似乎尚在未定之天。

正當多數地區飽受疫情所苦之際,像是以色列、美國等已經大舉施打疫苗的國家,卻宣布民眾可以脫下口罩,美國總統拜登更直指7月4日美國國慶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依據聯合國5月中旬公布的「2021年中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as of mid-2021),美國每100人當中已有68人接種至少1劑的疫苗,受惠於疫苗施打進度、經濟重啟與擴大財政刺激規模,美國2021年GDP年增率預估將達6.2%,創下1966年以來的最大漲幅,與中國大陸為景氣回溫的兩大支柱,可望拉抬今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來到5.4%。

聯合國也在報告中再三強調,透過快速、大規模的疫苗施打達到群體免疫,是經濟能否步回常軌的關鍵,然而,各國間接種率差異過大,卻也為經濟復甦埋下隱憂。聯合國更直指「疫苗民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導致疫苗分配不均,將嚴重地破壞全球為經濟復甦所投注的努力。事實上,目前全球大約每10人僅有1人已施打疫苗,甚至像非洲地區的接種比率只有1%,美國的高接種率與之相比顯得尤為突出。又如彭博 (Bloomberg) 的統計,美國全球人口占比4.3%,卻掌握了19.3%的疫苗量,更凸顯疫苗分配與貧富差距掛鉤的不合理現象。

尤其富有國家以鄰為壑,病毒卻在貧窮國家肆虐,華盛頓郵報就曾以「虛幻的黎明」(false dawn),諷刺已開發國家囤積疫苗根本無法真正擊退病毒,還可能釀成變種讓疫情更棘手,印度已是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連向來被譽為抗疫模範生的台灣、越南、新加坡也接連失守,迫使各國只能重拾社區封鎖禁令,以阻絕病毒蔓延。但封城讓內需消費急速萎縮,又得避免影響企業生產、供貨與物流效率,波及產業供應鏈與出口穩定,都是現階段穩住經濟情勢需克服之難題。

當然,透過貨幣或財政渠道提出紓困或振興方案,以因應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過去一年來各國政府可謂駕輕就熟。惟財經措施畢竟只能紓緩影響,解決病毒問題終究得回歸公共衛生體系,而高強度的防疫舉措,時間拉長不免招致彈性疲乏,疫苗方為正本清源之道。只不過疫苗採購已參雜地緣政治角力因素,台灣囿於特殊國際地位,更增添向外購置大量疫苗的難度,因此終結國內疫情重責,還是得落在國產疫苗開發身上。

特別是倘若Covid-19流感化,不論是追加第三劑,抑或是每年都有接種需求,疫苗儼然成為國家戰略資源之一環。為降低對外依賴、確保足夠供應量,以提供國人最完整之保護,國產疫苗責任勢必更加吃重。另一方面,根據調查即便在美、法、德等國,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接種對象,對疫苗依舊抱持著懷疑、觀望態度,我國政府如何強化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心,恐是這波疫情過後更艱鉅之挑戰。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