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當沖交易議題的思考

2021/8/19 上午 12:00:00 林士傑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2021.08.19

【林士傑 /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全球寬鬆貨幣環境市場資金豐沛,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編製的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FRI),持續追蹤國內股市風險情勢變化,由於企業獲利佳出口力道強勁,台股市值及成交量大幅成長,今年7月底本益比僅18倍,較美歐日主要股市平均本益比27.1仍偏低,加上國內疫情趨緩,這段時間股市維持穩健的評估,但是價格波動項指數則上升,顯示台股近期將受到國際地緣政經情勢、變種病毒疫情及聯準會縮減寬鬆政策影響持續震盪。

今年7月中大盤創下歷史新高,加上逐筆交易實施,至7月周轉率138.4%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125.8%,更遠高於前年的72.9%,股市流動性大增,但也使當沖交易及是否延長降稅受到熱議,近期評論也認為當沖交易過熱可能對股市造成助漲助跌的風險。

從二個方面思考,首先包含法人的當沖交易可分為「事前」及「事後」的概念,也就是下單前就已設定不留倉的當沖操作策略,以及因盤勢不穩或做錯方向事後當沖修正者,事前事後行為不同或基於避險、投機交易動機不同,對股價可能造成結果也有很大差異。

截至7月底集中市場當沖交易占比平均為40%,相較美歐日的52%、60%、44%仍較低。8月起股市劇烈修正,成交量曾大幅萎縮至2,965億元,當沖交易占比最低降到為38.1%,顯示投資人居高思危心態濃厚,當沖交易以避險操作為目的比重較高。

其次當沖交易操作上不一定「追高殺低」,以7月統計資料來看,當沖交易於股價上漲時多站在賣方,股價下跌時多站在買方,「低買高賣」的交易行為對行情助漲助跌的效果應該有限。

事實上當沖交易能觸發市場資訊反應程度、交易效率及流動性,加上網路下單普及,近年在國際股市交易已相當普遍;就個別投資人來說,當沖交易風險較高也無法波段獲利,但就鎖定短期績效或縮小虧損的功能,仍是市場重要的交易工具,從官方數據來看,目前整體市場當沖違約比例並未異常提高。

由於稅的政策調整向來市場敏感度極高,投資人可能因為政策引導降溫的預期心理而縮手,造成流動性降低連鎖效應,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小型股為主的櫃買市場。截至7月櫃買市場當沖占比為37.1%,相較集中市場為低,顯示當沖交易仍集中在上市大型個股,但股市成交量及流動性降低,對中小型個股的衝擊可能更大,如造成個股流動性「M型化」恐對資本市場整體發展有負面影響。

台股價量水準已進入嶄新階段,政策調整考量因素及需觀察的指標更複雜,活絡交易流動性除能使優質企業市場價值被發掘,獲得國內外資金長久支持,更推升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邁向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

國際間愈來愈重視台灣的全球戰略地位,政府於此時機規劃打造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及「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兩項重要目標,吸引更多跨國企業投資台灣,更透過擴大造市交易、公司治理等策略帶領資本市場轉型。值國際接軌關鍵時機,在當沖交易不影響市場秩序的前提下,此刻當沖降稅維持現狀,政策風險應可降到最低。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