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診斷矽谷銀行風波的成因與處方

2023/3/27 下午 12:00:00 黃崇哲、陳鴻達

自由時報

矽谷銀行(SVB)引發的金融風波,除將影響金融業者的經營策略外,各國的金融監理機關也將藉此經驗調整其監理要求。因此必須正確的診斷矽谷銀行風波的成因,並且對症下藥,讓金融環境更加健全,才不會浪費這次危機。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誤診病情下錯藥,恐怕將讓金融經營環境更加惡化。

矽谷銀行體質特殊

首先矽谷銀行是一家體質相當特異的銀行,比較像是投資銀行,台灣現在沒有類似的銀行。其存款主要來自一些創投公司,客戶數不多,但每個客戶的存款金額大。在資產配置上不以放款為主,而是持有大部位的債券。近來聯準會(Fed)為了打擊通膨而升息,造成該銀行債券投資出現巨額虧損,進而股價下跌。存款戶對銀行的信心發生動搖,擠兌的結果就造成此次銀行的倒閉。

案發之後出現各種檢討聲浪,其中有一種聲音是該銀行在川普總統期間,大力遊說要求放寬金融監理,引發今日流動性危機,造成銀行倒閉。因此為了防止未來危機再度發生,必須加強資本適足率的準備或是流動性覆蓋比率要求,才能降低短期及中長流的流動性風險。

資本適足率 不是解決流動性的唯一處方

要注意的是,台灣銀行的體質與矽谷銀行完全不同。另外就是要思考規定資本適足率的目的為何?在此以我們去登山時要準備多少的食物與飲水來做比喻。我們該帶多少的食物與飲水呢?帶越多,我們越不會因為缺糧而發生山難。但帶太多將過度消耗掉我們的體力,反而不利整個登山活動的安全。因此應審慎評估什麼是最適的資本適足率?不要讓它成為業者難以承受的負擔。

銀行的健全經營是建立在對銀行的信心上,一旦存款戶在杯弓蛇影下集體做出衝動的行為,那麼再健全的銀行也經不起這種打擊。過去客戶要臨櫃辦理時,為了恢復客戶的理智,常見的做法就是在現場堆放巨額現金。金融服務數位化後,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行轉帳,客戶集體衝動行為,對銀行健全經營的衝擊比過去還大。那我們的處方是什麼?提高資本適足率嗎?這恐怕事倍功半。

冷卻機制的設立

雖然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但經常有不理智的行為,特別是資訊不完整或不透明時,更容易被操控成集體不理智的行為。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冷卻機制的設立,例如每個國家的法律都需要經過三讀程序,並且不能再同一天內完成。在地緣政治風險興起的今天,金融可能被當成武器,在認知作戰的操控下,製造金融動亂;因此合理的冷卻機制,將有助於降低這些風險。

數位監理 早期預警

過去監理機關對銀行的監理,不管是要求業者申報相關資料,或是實際到銀行進行金融檢查,都會有時間落差,看到的資料可能都不是最新的資料。因此未來應加強監理科技的推動,才能進行即時監理,甚至發揮早期預警功能,避免事情惡化到不可收拾。

許多金融風暴的起因是高度槓桿操作等投機行為,但這次矽谷銀行並無這類的脫序事情發生。並且其導火線之一是因為持有大量的公債,因為升息而造成價值損失。為了避免類似情形發生,日前美聯準會成立「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銀行可以債券票面價格申請抵押貸款,避免為取得現金而急於虧損出售。這種配套措施在升息的今天有其必要。(作者黃崇哲為金融研訓院院長、陳鴻達為資深研究員)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