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名家觀點/風電專案融資 國銀新挑戰

作者:林士傑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報導日期:2018/06/01

我國離岸風電初步發展板塊即將成形,6月底第三階段2GW競價結果揭曉後,台灣有望成為離岸風電亞洲經驗的「領頭羊」,本土供應鏈廠商團隊也將浮出檯面。不過從融資面來看,由於離岸風電資金需求龐大加上產業特性,國際間銀行業大部分風場開發案,都採國內商銀較少承作的專案融資模式,這對於國銀可說是融資技術的新挑戰。


報載我國離岸風電不該採「無追索權」十足高風險專案融方式,事實上克服國銀「無追索權」的融資壓力,是目前各界正在努力的方向,國內關切再生能源融資政策及各項相關機制,也透過研究先進國家發展發展模式,期望透過國際實務案例經驗,提高專案融資技術運用及評估能力。


國外成功經驗來看,從開發商合作團隊的過往資歷背景調查,到風場設施技術及國際專業人才引進、第三方驗證機制、國內外擔保及保證資源的投入,再到專業技術合約判讀、備援資金引入方案、國內人才培訓、風機零組件供應鏈形成、財務風險評估模型導入、專業顧問公司第一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的品質掌控、專案執行各階段財報及財測的嚴謹要求,甚至對離岸風電產業前景及能源政策風向即時掌握等,都是完善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模式,降低風險的關鍵配套,核貸及貸後管理過程中,借貸雙方資訊對稱很重要,銀行承作離岸風電專案融資需要掌握的專業資訊,不比投資機構來的少。


銀行實務運作上雖對債務有追索權利,但擔保品及追索權都有可能因為市場、氣候、人為因素產生減損或無法以公平市價衡量,有可能無法確實掌握該行使權利,所以目前包括政府、銀行業、國營事業及財團法人機構推動的方向,在於透過法令、保證、認證、合約、保險等多元解決方案及信用增強機制,使國銀業者較能精確掌握專案現金流量模型的動態評估技術,「降低銀行的不可預測風險」是所有國銀業者融資技術層面上更關心的。


推動離岸風電專案融資在實務運作上可朝以下方向思考:首先在保證方面,由參與風場開發集團母公司或投資夥伴發行公司債,或精簡風場專案SPV的資本額,所取得或節省下來的資金以類似「履約保證金」透過信託方式保管於銀行,增強專案保證功能及銀行融資意願。


其次,透過大型國營企業及國內外國際級廠商技術合作契約,交付銀行做為增提保證,再透過政府協助爭取母公司集團及國外專業保證機構(如國外進出口銀行、國際知名出口融資信貸保證公司),以多重保證額度交叉覆蓋,當專案營運發生困難急需資金時,追加完工擔保及保險公司等「資金救火隊」供應遞補,先恢復專案營運條件來降低呆帳風險。


再者,離岸風場工程複雜,「經驗值」很重要,包括營造技術、品質、進度及營運成本控管都會直接影響銀行對專案內部報酬率(IRR),以及衡量專案融資重要財務指標如現金流量債務比(DSCR)、貸款期間擔保率(LLCR)及專案期間擔保率(PLCR)的估算,應積極運用第三方技術認證平台結合第三方財務風險評估平台機制,銀行從技術端控管財務端風險。


專業人員訓練方面,透過工程技術及財務案例研討,配合個案實作訓練課程,積極協助國銀業者培養離岸風電專案融資專業人員,包括專業技術合約判讀能力及專業融資評估意見之實作,第三方協助研擬適合國內發展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契約範本內容架構,以及開發離岸風電專案融資評估意見書等。


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為長遠大計,中長期資金的支持至為關鍵,要以多元化方案共同思考解決離岸風電專案融資風險問題,讓銀行專案融資技術朝國際化水準逐步創新。


 


(作者是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