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研訓院看世界》應對美中貿易衝突 金融業可提供之協助

作者:謝順峰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8/11/20

近期引發全球關注的美中貿易衝突,經過幾輪談判交手,似有越演越烈跡象。雙方從2018年7月6日至今已分別有價值2,500億與1,100億美元的商品課稅清單生效。緣由主要在於美國對於連續多年對中鉅額貿易逆差與國內失業感到不滿與不耐,尤其中國大陸自2001年底在美國協助下加入WTO凡17年,卻仍未對外商開放競爭,還以技術標準、補貼、許可程序與監管等方式作為對外的非關稅壁壘,還有更令美國不滿的合資與智財權轉移要求等,都被認為是在科技上彎道超車的不公平行為,遑論「中國製造2025」方略與「一帶一路」倡議,都讓美國對於中國大陸政經勢力的崛起與地緣政治影響力,感到不滿與恐懼。連一向對中國大陸友好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羅森(Henry Paulso)都提出警告,表示華府正在形成中國大陸將成為美國長期對手的共識,如果不解決雙方的歧見,兩國之間可能會形成一道「經濟鐵幕」,建議中方應更大膽對外開放。足見美國內部已逐漸形成一種共識,中國大陸的崛起不僅是對美國的戰略挑戰,且某種程度上是利用美國的善意和犧牲美國應有的利益。

除了貿易衝突本身,近期有兩件事值得關注。其一,11月5日在上海開幕的國際進口博覽會,習近平承諾中國大陸將更加開放,其目的應在於重塑進口國形象、呈現商業環境改善、擴大影響力以及釋放與美國談判的意願努力和誠意。

其二則是11月6日的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取得眾議院掌控權,共和黨仍保住參議院主導權,今後兩年民主黨將對川普提出的擴大基建或財政政策形成掣肘,但應無法順利彈劾川普,且國防、外交、重要人事與貿易發言權仍掌握在共和黨手中,遑論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制裁與多方壓制可能已是美國的共識。另外,中國大陸之前應對美國關稅制裁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對美國大豆與高梁等農產品加徵關稅,期望藉此打擊川普的農業州選票。然而,期中選舉結果顯示農業州選民似乎未使川普遭受太大打擊,反倒加深其對中國大陸的不滿。

個人認為,美中雙方的競爭已不僅止於表面的貿易衝突,尚包括國防、科技與地緣政治等領域,且在貿易上的競爭格局仍將持續,對於月底即將伴隨G20會議舉行的習川會亦不容過度樂觀。對臺灣而言,美中雙方乃前兩大貿易夥伴,且是銀行業跨國債權排名前兩名,臺商在中國大陸更有持續多年的投資,過往「臺灣接單、大陸生產、行銷歐美」的模式讓臺灣與臺商累積不少家底,美中貿易衝突的持續發酵將對臺灣造成重大影響。然而,考量臺灣長久以來在製造業累積的優勢,半導體的資本支出與技術亦仍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加上部分產業的隱形冠軍,也顯示吾人不用在美中貿易戰的氛圍中過度悲觀。

回歸現實環境考量,因應臺商在美中貿易衝突下的全球產能調整或返台投資擴廠,除「新南向政策」外,臺灣本土須有相應條件配合。「五缺」問題仍應持續改善,除了直接看到的工業區土地、水電與人才外,企業在未來發展新一代生產線可能需要搭配IOT與智慧機器人等技術,大量的資本支出將是金融業可以從旁協助之處。

其次,繼加、日、墨、紐、新五國,澳洲也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批准國家已過半數,CPTPP將在12月30日正式上路。臺灣亦應加速擴展經濟貿易協定版圖,多方努力加入CPTPP之類的組織或洽簽FTA,銀行或租賃公司則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時在貿易融資等方面給予廠商協助,為產業與金融創造雙贏局面。再者,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或各方競逐情勢的加劇,未來的金融市場利率、匯率波動亦將是不容忽略的關鍵,金融業亦應善用風險管理經驗與優勢,協助產業或臺商有效控制雙率風險,扮演好多元財務運籌顧問角色。

(作者謝順峰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