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當純網銀結合開放銀行

作者:陳鴻達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9/10/28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全世界最大的叫車服務公司Uber,沒有一部車是自家公司的。全球提供最豐富資訊的Google公司,沒有一則訊息是自己製作的。最大的旅館訂房網站Trivago,也沒有自己的旅館。未來的銀行會不會也走向此趨勢,在其平台上的商品都是其他機構拿來「寄賣」的「白牌(white-label)」商品?!

銀行即服務

英國的純網銀或稱為挑戰者銀行Starling正進行以上的大膽嘗試,其他銀行或是Fintech公司的產品,例如儲蓄帳戶、簽帳卡、房貸、保險等等都可以拿到Starling銀行的平台上銷售,實現所謂的「銀行即服務(Banking 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甚至Fintech沒有銷售該商品的執照時,卻因為Starling銀行有這項執照並負責相關監管工作,便可在該銀行的平台銷售。這完全打破過去銀行自己開發產品自己銷售的「線型模式」。

Starling銀行不是自己去開發設計營運特定的利基商品,而是釋出一些APIs,讓Fintech公司可取得相關資料,配合自己的點子設計成各種商品。Starling銀行將此平台經營成市集,讓消費者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服務。當然Fintech公司設計出越多令人滿意的商品時,也就為此平台招攬更多的消費者。銀行與Fintech公司就存在著水幫魚,魚幫水的關係,彼此都能從生態系中獲利。

純網銀與開放銀行

第一個與Starling銀行建立夥伴關係的是Raisin UK,一家提供各種線上活存定存利率比價的公司,讓消費者選擇最適合的銀行做存款。Raisin UK利用Starling銀行開放的API取得消費者資料,讓這些消費者可將其存款配置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儘量讓業者把消費者放第一順位考量,讓消費者有更寬廣的金融商品可選擇。此外藉由開放銀行帶來的直接支付(push payment),減少支付過程的流程時間與中介成本,當然也降低資安曝露風險。

Starling銀行的平台上還有一家專做中小企業的P2P借貸公司(Growth Street),為業者提供更有彈性的資金服務。此外Starling銀行還提供其中小企業客戶記帳服務,讓這些客戶可將其支出記錄在雲端,並方便追蹤。原始單據可照相或截圖,再上傳雲端。Starling銀行的平台不僅只是提供商品招徠消費者,也讓中小企業很容易在該平台得到協助,甚至利用該平台銷售其商品。這些創新做法使得Starling銀行今(2019)年獲得國際零售銀行獎,的最佳開放銀行策略獎項。

讓人想起當年Amazon

雖然Starling銀行現在的營收還處於虧損狀態,但誰都不能否認它事業越做越大。現在的虧損是它未來成功的障礙呢?還是它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就好像當年的Amazon也是年年業務大幅成長卻虧損。一旦越來越多消費者仰賴它,覺得難以取代時,它應該就可自行決定何時開始獲利。它的營收內容也與傳統銀行完全不一樣。

今天台灣純網銀開放設立了,開放銀行也要分階段要上路,再再為台灣的銀行環境的改變添加了許多催化劑。銀行經營環境大變化是可預期的,但經營者的心態也須調適。在馬克吐溫年代,美國辛辛那提是一個生活步調緩慢,對外界新知潮流不熱衷。因此他說,世界末日要來前,他要搬到辛辛那提,因為世界末日慢來幾年,他也可多活幾年。我們應該不會像馬克吐溫筆下的辛辛那提人一樣吧。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