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人民幣支付系統的能與不能

作者:陳鴻達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9/11/15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前幾年進行的數位貨幣研究,近來紛紛發布研究成果,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各國央行都發表不少相關報告。特別是近期中國相關官員陸續公開表示,人民銀行發行數位貨幣支付系統(DCEP)已經箭在弦上,許多人更是對其寄予厚望並充滿想像。事實上,央行數位貨幣在國際上並無標準型態,許多人基於其政策需求,而給予其不同的設計面貌。但其功能還是有其極限,許多的期待可能不易實現。

目前具有國家信用保證、且有發行準備的貨幣,可分為現金與電子型式貨幣兩類,後者包括「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民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與「民眾存於各種儲值卡」。由於前兩種電子型態貨幣與目前各國研議中的央行數位貨幣,不管是金流移轉,或是換取現鈔,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這不是央行數位貨幣想改變的地方。

央行數位貨幣的目的

雖然現金的發行與處理成本高,還有偽鈔與洗錢等問題,有人估計歐洲使用現金的成本高達GDP的0.8%,因此有無現金社會的呼聲。但這應不是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的主要原因。各國現在研議中的央行數位貨幣,其主要目的應是讓民眾在進行電子支付時能夠有多一種選擇,這種由央行支持運作的數位貨幣支付系統不但更安全、更有保障,以抑制民間支付系統壟斷與加密貨幣所衍生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已經是使用電子支付比例最高的國家,還如此熱衷推動央行數位貨幣的原因。據中國人行統計,2018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路支付業務10.5兆筆,金額人民幣208兆元。過去這龐大資金的流動都是繞過人民銀行的結算系統,成為人行監控貨幣流通的死角。由於衍生的金融風險太大,因此在2018年6月成立「網連平台」,要求所有支付機構都必須在此平台進行清算,並將相關資料送交人民銀行,以利監控貨幣供給與流通,並防範洗錢或準備金被挪用等問題。另外,為了釜底抽薪改善此問題,未來應會要求所有收受電子支付的商家都要收央行數位貨幣,所有銀行ATM都要能進行央行數位貨幣的轉帳或儲值,目的就是以央行數位貨幣來降低支付寶與微信的市占率與影響力。

央行數位貨幣的限制

有人期待以央行數位貨幣做為監測貨幣政策效果的工具,例如央行採行貨幣寬鬆政策時,所釋放出來的貨幣流到哪裡去?是否有流到原先預定的部門?事實上這很難追蹤,技術上要如何設計也沒人想出來。也有人期待以央行數位貨幣作為推動負利率的政策工具,因為一旦銀行都採負利率時,民眾會將所有存款提領出來,以避免其財富縮水。但為避免民眾將存款提出,就必須採取強制性的央行數位貨幣,消滅整個社會的現金,這做得到嗎?事實上大家對央行數位貨幣的定位都認為是補充現金的不足與不便,應不是要完全取代現金。

至於有人說中國可藉由其數位貨幣支付系統來強化人民幣的國際化。事實上在進行跨國交易時,一個銅板不會響,要採用何種貨幣一定是要雙方合意。人行的數位貨幣本質上就是人民幣,進行國際貿易時換匯清算是無法避免的,除非對手接受以人民幣做交易。此外世界各國央行的外匯存底中,或多或少會有人民幣部位,人行數位貨幣應不是其影響因素。

不管在東方或西方,阿里巴巴、臉書與亞馬遜等網資大哥(Big Tech)已經使得全球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西方國家以反托拉斯法來裁罰這些網資大哥,中國則是以加強監理並降低微信等民營支付系統的影響力,來降低這些巨獸可能帶來的風險。這些新時代的挑戰,台灣也應未雨綢繆。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