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誰是開放銀行的大贏家

作者:陳鴻達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9/12/17

【陳鴻達 /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目前世界各地陸續展開的「開放銀行」運動,可說是當前最重要的銀行變革之一,台灣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各種籌備工作。依金管會推動步驟,日前第一階段銀行商品資訊開放只能算是練兵熱身而已。接著第二階段的開放將開始進入深水區,對銀行經營環境將有深遠影響。今年Fintech Taipei邀請各國主管官員與專家來現身說法,讓open banking掀起另一波熱潮。

一般來說開放銀行將讓銀行間的競爭更劇烈,消費者可望從中獲利,這一點是比較可預期的。但開放銀行藉由生態圈與新的商業模式將餅做大後,這足以彌補因開放銀行導致利差縮小的損失嗎?銀行要如何面對此挑戰?

過去在Fintech浪潮下,許多銀行擔心Fintech公司會來搶食大餅。但這些年的經驗顯示,銀行跟Fintech和平共處,相互合作的機會還不少。倒是原本已經具有龐大掌控力的Bigtech如臉書、谷歌或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一再顯示對介入金融業務的高度興趣。他們會不會藉著開放銀行的成長動能,變成更巨大的金融酷斯拉,成為開放銀行最大的贏家?

根據Atkearney公司的分析,開放銀行後的贏家與輸家大概有以下四種可能情境。這個議題不但相關業者要注意,主管機關在開放銀行制度設計上也應避免造成有人獨享此利益,特別是那些原本就有壟斷傾向者。

一、維持現狀

這種情境表示,開放銀行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對銀行的衝擊非常小,因此對銀行的經營模式或價值鏈都未產生變革。這可能是因為開放銀行後帶給消費者的利益還不夠吸引力,因此民眾參加的意願不高,但也可能是開放銀行的範圍太小,無法吸引相關業者投入提供更豐富的服務,自然吸引不到消費者參加。因此會不會出現這種情境,跟開放銀行的制度設計有高度相關。採自願性或以市場為動力的開放銀行,發生此情境的可能性較大。

二、Bigtech變金融酷斯拉

臉書、谷歌或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擁有龐大客群,熟悉數位科技,一旦決定跨入金融服務所需的各種軟硬體投資費用並不會太大。特別是在其規模經濟下,能提供更具破壞性的價格,預計也將從傳統銀行吸引大量的客戶。這也是為什麼亞馬遜已經介入借貸、記帳卡與信用卡業務,蘋果介入支付業務;而臉書宣布其臉書幣與轉帳支付計畫後,馬上引發各界震撼。因此一旦這些Bigtech變身為開放銀行中的第三方服務公司,這些消費者的銀行資料將使其如虎添翼,傳統銀行面對此競爭很難有招架之力。

三、大銀行是大贏家

由於銀行要擁抱開放銀行進行轉型,需要大量的軟硬體投資,也需要具備新型態經營管理的人才,這對中小型銀行都是沉重的負擔。特別是開放銀行後,銀行因利差獲利將縮小。一般來說前段班銀行對此衝擊的承受力較大,也比較容易建立開放銀行新的生態系,因此要比後段班銀行更容易轉型成功。只有規模夠大的銀行才能藉由新的商業模式將餅做大,彌補原先因利差縮小的損失,並拉大與後段班銀行的差距。

四、零售業革命

零售業者利用開放銀行創造一個無縫接軌的消費環境,利用品牌忠誠度,鎖定特定族群進行精準行銷,以提高獲利表現,並與銀行的商品服務緊密的整合。消費者在進行大筆消費時,能現場提供分期或貸款服務。此外銀行也對零售業者日常經營過程提供服務,例如收付款與融資服務等。重新建構交易流程,降低社會交易成本。這對利差不斷縮小的今日,也是一個值得銀行開發的業務,但大型銀行在此領域比較有優勢。

總結來看,雖然這些情境不一定都會發生,但與其觀望等待結果,不如先分析開放銀行未來情境,為自己的公司預擬因應對策,甚至試行一些創新作法測試一下市場風向。特別是一些強化體質或創新的做法,有助於面對未來挑戰,即使未來這些情境沒發生,業者也沒有什麼損失。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