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化轉型是啥?銀行業的推動場景

2020/6/8 下午 12:00:00 陳鴻達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蔡總統在其連任就職演說中表示,將成立一個專責的數位發展部會。雖然只是寥寥幾個字,但這代表政府高層也理解到數位化是一個全球大趨勢,甚至將滲透到各產業間。事實上這幾年國際上關於銀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呼聲,早已喊得震天嘎響,不少指標銀行的具體成果也值得參考。

銀行是金融業還是科技業?

許多研究銀行經營策略的人都有共同看法,那就是銀行即將迎來新一波的變革,而驅動此變革與創新最主要的力量便是科技。相關科技包括機器學習、大數據、區塊鏈、以及即將出現的量子計算等等,將改變過去銀行的運作模式,提供顧客更即時、聰明、客製化與安全的服務,並無縫接軌的整合消費者的生活。

因此美國銀行總裁Brian Moynihan表示:他們銀行是一家包裝成銀行的科技公司。美國銀行認為,科技在銀行與顧客的連結中扮演重要地位,因此維持在科技上比其他銀行優越,是美國銀行展現跟其他銀行差異化的重點。

星展銀行總裁Piyush Gupta也表示,他努力的目標就是要讓星展銀行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並像科技大公司(Bigtech)一樣思考問題。DBS決定開始轉型後,所有與顧客的互動都要開始數位化。DBS的目標就是融入客戶的生活或消費者旅程,智慧化的提供所需金融服務。讓消費者少苦惱過去枯燥繁瑣的銀行作業,讓生活更精采。

資料驅動的作業模式

「認識您的客人」(KYC)是銀行經營的金科玉律,銀行如何很聰明、很有效率的取得客戶資訊,並且運用先進技術分析或預測,以做為銀行的決策依據,那就是數位化轉型的具體展現。

要同時達到簡化作業程序,又不會犧牲風險管理,就要採資料驅動的作業模式。藉由機器可讀可處理的資料,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生物辨識等等技術做為決策依據。這對於精準行銷、經營分析與風險管理,都會有異於過去的做法與效果。

例如過去在審核放款案時,銀行人員依制式的問卷來詢問申請者並做紀錄,但行員難免有主觀好惡,以致於這些紀錄不一定忠實反應顧客實況。為了讓信評作業更為自動化,並且是以事實數據為依據。星展銀行導入自動信用評等系統來做為評估放款的輔助工具。可以從資料庫讀取相關客戶資料與信用資料,不受其他人為干擾,讓信評作業更精確,也加速審核時間。藉由更準確可靠,更有彈性的信用評分,以降低放貸的風險。

數位化資訊是生產要素

過去經濟學課本告訴我們,土地、資本、勞動力與企業家精神是生產的四大要素,驅動所有經濟活動的根本。但在數位化越來越深的世界,數位化資訊是否會變成第五項生產要素呢? 今年四月中國國務院發表「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加快培育「資料要素市場」,提升社會資料資源價值,以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今年五月間,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鼓勵銀行運用網路和行動通訊裝置來辦理人民幣二十萬元以下的貸款。銀行在線上受理貸款申請後,以高度資訊化、自動化的方式開展風險評估,並完成授信審批、合同簽訂、放款支付、貸後管理等核心業務環節操作。

事實上這也不是中國的創舉,英國開放銀行的運用場景之一就是更便捷的貸款流程。消費者以手機APP同意開放其各銀行帳戶資訊,第三方服務機構彙整這個消費者的帳戶資料後,向各銀行取得貸款利率的報價,消費者再就從其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辦理貸款。因為消費者帳戶資料是以API來進行交換,不用影印存摺,所以效率高又無變造問題。各家銀行拿到消費者帳戶資料後進行信用評分,決定可申貸金額與利率。這些程序都是作業系統依客觀具體資料進行審查,快速又不會有人為誤差。

下一步–開放銀行

事實上銀行的數位化轉型與開放銀行是互為配套的,沒有數位化轉型就無法參與開放銀行。銀行雖然須先為開放銀行做些付出,但開放銀行之後可提高消費者體驗的滿足感,減少消費者旅程,銀行界由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務將餅作大,創造銀行與消費者雙贏的情境。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