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氣候風險 沒人是局外人

2021/9/27 上午 12:00:00 陳鴻達

工商時報 / 2021.9.27

【文/陳鴻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綠色金融召集人】

近年來長受森林野火之苦的美國加州,日前有研究指出,可望在2030年前不再有森林大火,因為都燒光了。同時極端旱澇現象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頻繁,強度也一次比一次令人驚悚。今年6月由95個國家組成的「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在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各國若只是做到巴黎協定的承諾,全球暖化還是失控。必須更積極投入減碳,才能達成有序轉型。

實體風險大於轉型風險

氣候變遷對金融業的衝擊,大致上可分為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實體風險例如極端氣候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進而加重金融業經營的成本與風險。轉型風險例如各國政府為了減緩氣候衝擊,實施了相關減碳政策,影響到高排碳的產業的經營,進而衝擊到相關金融業。NGFS表示: 這兩種風險好像在蹺蹺板的兩端,為了躲避轉型風險,那勢必會增加實體風險,但實體風險對經濟與金融的衝擊將遠大於轉型風險。

NGFS根據各國是否及時有序地推動減碳,以及回應的強度是否足夠,描繪出以下三種氣候風險情境: 有序轉型、失序轉型與全球暖化失控。有序轉型指從現在就積極減碳,如此不管是實體風險,或是轉型風險都能較有效的控制。如在207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便有67%的機會把增溫控制在攝氏2度。若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便有67%機會控制增溫在1.5度。

若維持目前不足的減碳政策,或只是執行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減碳行動,那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量到2080年,地球增溫攝氏3度,造成不可逆的海平面上升。根據NGFS的模型預測,若是及時有序地推動減量政策,那麼轉型風險的成本將遠較失序轉型低。

在實體風險方面,若是全球暖化失控,則到2100年實體風險累計對GDP的減損將達到25%。此外還有許多實體風險無法納入評估,例如海平面上升或是天災造成難民人口遷徙或是區域衝突所造成的損失,都未在此模型中。

有序轉型帶來新商機

歐洲央行指出,雖然在往綠色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剛開始政府相關的減碳政策或措施會讓企業財務違約的機率增加,但中長期的效益不管是實體風險的減少,或是激發創新永續科技出現的效益,都將大於之前的減碳成本。也就是長期來講,這些減碳政策對企業來說有短空長多的效果。

ECB預測在無序轉型或是暖化失控的情境下,未來30年各行業發生財務違約增加的機率以礦業為最大,電力及交通次之。此外個別企業面對氣候風險的脆弱度差異極大,相差將近四倍,特別是一些地區的脆弱性特別大。

另MSCI 2021年針對不同產業在不同情境下受轉型風險的衝擊程度,例如在增溫攝氏1.5度時,歐洲能源公司的資產價值平均將減少67%,但同時期創新的低碳技術也將為該產業增將18%的營收。至於電力公司的資產價值雖然也將減損將近六成,但低碳轉型技術也將為該產業增加四成的營收。若各國政府的減碳政策較為消極,轉型風險造成各產業資產價值的損失較少,電力公司的資產價值減損約兩成,但同時創新科技帶來的新營收也將大幅減少,因減碳誘因不足。

這些極端氣候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也危及金融業的長期穩定經營,這是無人可以否認的進行式。因此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綠天鵝報告(The green swan)」,闡述氣候變遷將是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的重要風險來源。擔憂下一個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就是因氣候衝擊造成,因此金融監理機關有責任避免這樣的結果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央行或金融監理機構紛紛變成「氣候鬥士」,積極運用各種金融監理工具來降低氣候金融風險。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