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貨幣尚未發明前,人類透過以物易物方式,交換彼此所需。後來,為了方便交易買賣,一些公認有價值的物品,例如貝殼、皮草、貴重金屬等,便開始被當作交易媒介。由於這些物品既是商品,也是貨幣,因此被稱為「商品貨幣」。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金屬鑄造技術日漸成熟,貨幣開始以鑄造方式大量生產。當時鑄幣常仿照生產工具的造型來製造及命名,例如布幣,推論便是依照當時農用挖土的工具「鎛(布)」來鑄造的銅質貨幣。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在金屬貨幣的形狀、成色與重量沒有標準化之前,交易前必須鑑定成色並秤重。西元前六世紀,小亞細亞地區的呂底亞(Lydia)王國發行了最早的標準化貨幣,將固定重量與形狀的金屬,加蓋圖樣,以方便辨識與使用,其成分為三比一比例的金銀合金,被稱為琥珀金幣。 圖片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中國戰國末期,秦始皇兼併六國,下令廢除了各國舊幣,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將秦國被稱為「半兩」的圓形方孔銅幣定為通行的法定貨幣,奠定了中國錢幣圓形方孔的形制。 圖片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銀錠做為保值用的貴重物品可回溯至中國漢代,宋代開始成為交易時的貨幣。元朝時,銀錠被製成船型或鞋型,稱為「元寶」,成為之後幾個世紀的慣用形狀,其中這種型如馬蹄的銀錠,別名馬蹄銀。明代以後,銀錠成為主流貨幣,直到清末才漸漸被由機器鑄造的新式銀幣取代。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近代銀質機械幣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各國史上曾多次授予法定意義,成為當代流通的銀本位制貨幣。其中西班牙於1535年至1821年期間在南美殖民地鑄造的「雙柱」銀幣,廣泛流通至歐洲與中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貿易銀圓之一。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為了改善攜帶金屬貨幣的麻煩,加上印刷技術成熟,人類進一步發明重量較輕的紙幣。中國宋代發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最初作為票據憑證使用,民眾將錢存在交子鋪中,換取票據交子;而後歸由政府發行,成為官方法定貨幣。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銀行券是一種由銀行發行,讓持有人可以憑票兌換等值貨幣的票券。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Stockholms Banco)發行了歐洲第一張銀行券,其發行依據並不是等值現金,而是公眾對於發行銀行兌現的信任,因此可視為純粹由信用擔保的紙幣前身。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美元是由美國聯準會所訂的貨幣政策所發行,屬於法定貨幣的類別。法定貨幣的價值不等同於任何商品或實物,而是基於市場對於發行國政府的信任。由於美國在全球貿易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美元亦是國際貿易常使用的交易媒介,為主要的國際準備貨幣之一。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歐元是由歐盟各國共同組織的歐洲央行所發行的貨幣,於2002年開始實體流通。在歐元區內,會員國透過統一的貨幣進行交易,使得貿易更加便利。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1950年,美國的大來俱樂部(Diners Club),設計出一種制度,讓其會員可以憑卡片在特約商店先消費後付款,此卡即為世界上最早的簽帳卡,而此交易模式也發展成60年代興起的金融卡、信用卡等支付工具。 資料來源: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80年代資通訊科技蓬勃發展,人們開始將貨幣價值預先以電子形式儲存在電子票證的晶片上,或存入行動裝置、電腦上的應用程式中,再透過讀取設備或網路來移轉儲存的款項。台灣的悠遊卡即為其中一例。 資料來源: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
加密貨幣是由區塊加密(Block Cipher)技術保護的一種虛擬貨幣。藉由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交易時不需由第三方認證,交易會直接記錄在區塊鏈的系統上。比特幣即是最早使用這種技術的加密貨幣。
央行數位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數位法幣,作為國家提供的電子支付選項,可促進普惠金融、維護國家在支付市場的角色、並因應數位支付的未來趨勢。2020,巴哈馬政府鑒於境內偏遠地區民眾獲取現金困難且成本高昂,為改善支付系統效率,推出全球首發的央行數位貨幣「沙錢」(Sand Dollar)。 資料來源:Central Bank of The Baha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