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純網銀能叫好又叫座嗎?

作者:陳鴻達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9/10/03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

近來各家純網銀開辦作業都緊鑼密鼓的進行,不時透過各媒體宣傳其未來營運方向。各家經營者對其未來願景的描繪,應該可吸引不少人的興趣。但會不會像英國「挑戰者銀行(新創網銀)」一樣,叫好不叫座,業務量越多,虧損越多?國外純網銀的經營哲學,值得國內純網銀業者參考。

受歡度能轉換成獲利嗎?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英國等地出現一批善用金融科技的新銀行,搭配創新的商業模式快速崛起。他們以更有彈性的服務,更低的成本,來挑戰傳統大銀行。這些挑戰者不像傳統大銀行有眾多老顧客,因此必須急著用各種創意與新產品來找新顧客。這些新的金融服務可能是大型銀行過去忽略的,或是覺得市場規模不夠大所以不做,或是資訊科技能力不足所以無法提供。這成為挑戰者銀行的商機,更以低收費來提供服務,因此顧客數量快速上升。

這些銀行不像傳統銀行以放款給顧客來賺利差,而是靠轉介顧客到其他公司進行消費,進而賺取服務傭金。這些銀行常以高存款利率、低貸款利率與低手續費來吸引顧客。雖然這些銀行顧客數快速上升,但虧損也擴大。例如Monzo銀行最近一年的虧損增加54%,來到4,700萬英鎊。

儘管Monzo、Revolut、N26等挑戰者銀行離獲利還有一段距離,但這些銀行卻從資本市場獲得越來越多的資金。今年前七個月這些銀行共獲得25億美元的增資,超過去年增資的總額。這些投資者認為,儘管各家銀行的營收不如預期,但主要原因是花太多錢在爭取新的客戶,只要停掉這些支出,很快就能損益兩平。並且這些銀行營收項目長期來講都有永續性,只要其經營效率較傳統大銀行佳,前景還是可期的。但長期虧損若不改善,資本市場對其看法會不會改變?

富爸爸罩得住嗎?

跟英國挑戰者銀行相比,國內純網銀先天就具較佳優勢,因為有實力雄厚的富爸爸。這些新創公司成立的銀行,在原本金融服務就十分普及的地方,只好用力發掘新客戶。雖然強調科技創新及客戶體驗之模式,但還是著重提供優惠價格之存款、貸款或其他服務,因此每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居高不下。

國內純網銀多係電子商務、電信、通訊軟體、零售業等集團企業合資設立,因此較容易提供消費者更完整的生態圈,發揮其母公司在電子商務、電信、通訊軟體、零售業的優勢。且其所建置的服務平台可充分運用其股東綿密業務網絡及龐大客戶群,並結合物流、金流及資訊流建立完整之營運生態圈。進一步利用大數據資料進行信用評估以及分析個人特質,據以設計獨特的金融商品,並進行精準行銷。

傳統銀行也數位化之後

雖然有富爸爸綿密的營運網絡庇護,但純網銀還是可能面對挾殺的威脅。例如其善用的金融科技與創新模式,傳統銀行也可很快掌握,目前越來越多傳統銀行的客戶使用行動APP來管理其銀行帳戶。雖然許多人喜歡用APP來獲取金融服務,但那些可能都是對銀行營收貢獻較小的項目。根據市場分析,消費者對於房貸與商品投資等一些對銀行營收貢獻較大的項目,還是會到實體分行進行。也就是說,消費者滿意度最高的銀行是「實虛整合」的銀行,一方面提供便利的網銀服務,同時也有能提供客製化需求的實體分行服務。

當然現金存取服務是純網銀的重大限制,因此純網銀除了加強與支付業者的服務外,減少顧客使用現金的需求,應該也要尋找提供現金存取服務的合作對象。郵局或便利商店可能都是可以考慮的對象。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