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肺炎重建「債」出發

2020/3/11 上午 12:00:00 陳鴻達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與上次SARS疫情相比,此次武漢肺炎對中國財經的衝擊更大、更深遠,從以下幾個數字便可知。武漢肺炎疫區人口占全中國九十%,而SARS只是局部地區,人口僅佔全國的十八%;武漢肺炎疫區GDP佔全中國九十二%,而SARS只佔二十六%,武漢肺炎疫區財政收入占全國八十六%,而SARS只佔二十四%。

因此不管疫情是否已控制,中國政府便急著重建斷痕累累的財經網絡,並且從「債」出發。二月一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內容包括:「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中長期貸款」與「降低擔保和再擔保費」等等。光是二月份防疫專項再貸款金額,便從三千億增加到五千億人民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還未出現大規模跳票逾放的原因,但這只是延長這些未爆彈的引信而已。

此外,前述五部會聯合通知中也要求,對募集資金主要用於防疫的債券,給予「綠色通道」快速審批。根據萬得資訊的統計,光是二月份涉及「疫情防控」的公司債或地方債就有二四九支,共計發行一八七二.一二億人民幣。這時候還有誰有能力去買這些債呢?

對岸的銀行過去為了配合政策已經吃下許多地方債,此次當然也不例外,不僅是這些「抗疫債」的承銷方,而且還是認購主力。更悲情的是在抗疫的大旗下,發行利率只有二%至三%之間,遠低於其他債券。並且這些抗疫債當中很多與抗疫無關,只是趁機夾帶發行。銀行扛地方債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的主要來源,經此疫情更是危如累卵。

中國的銀行撐得住嗎?從中國的股市大概可嗅出端倪。今年以來中國透過各種工具把股市撐得很漂亮,但唯獨就是銀行股表現不佳。在三十六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二十七家股價跌破淨值,最慘的股價只有淨值的一半。這就反映出長期以來中國銀行被迫吃下許多壞帳,投資者對其財報與資產品質沒信心。當然中國政府對於疫後重建,選擇由銀行「債」出發,那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