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疫情下的新成長動能

2020/4/1 上午 12:00:00 陳鴻達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此次新冠病毒爆發之初,許多中國大陸城市封城、停工停產之後,出現產業斷鏈危機顯現,但隨著疫情擴散到歐美後,市場消費急凍,讓全球陷入衰退的陰影。現在疫情雖然嚴重衝擊航空、運輸、餐飲、旅宿業等等,仍然有些產業逆勢成長或是看到美好前景。例如與疫情相關的生醫製藥、醫療照護輔具、線上購物、視訊設備甚至是線上教學。這些產業不僅是受惠於此次疫情,且其長期趨勢還是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

金融行動數位化加速

以金融服務為例,根據公股八大行庫今年二月份的內部調查顯示,銀行虛實通路服務量出現明顯的「彼消我長」。臨櫃交易量普遍平均衰退兩至三成,特別是人潮擁擠位於鬧區的分行,甚至減少五成。相反的,網路銀行存匯的交易量卻顯著增加一、兩成,甚至還帶動其他線上外匯與基金交易的增加。相信這些轉變使用線上交易的人,未來疫情過了之後,應該也不會回到臨櫃交易。未來銀行透過無線裝置,打破空間隔閡,隨時提供更適切更聰明的服務。那麼實體分行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金融科技的大潮流下,實體分行如何往資訊化與智慧化轉型,將是個迫切的問題。

鼓勵創新商業模式

為了避免病毒傳染擴散,許多美國大學改採線上教學,著名大企業也讓員工在家上班,因此視訊軟體或設備的業者更為火紅,也讓我們看到善用科技工具打破空間限制的潛力。例如金融業在進行KYC時,一般都會要求顧客親臨,但現在視訊設備的傳輸功能,已經有「親臨實境」的效果,未來5G普及後更是不可限量。未來對KYC的要求,是否也能配合行動身分認證的技術與時俱進,值得討論。這不但能架構出金融科技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是國內業者擴展國際市場的利器。例如國內證券業者利用線上開戶技術,只要對外國人線上開戶的相關法規做些調整,就可以有限的成本開發海外市場,招攬國外投資者開戶。

加速電子支付

疫情出現之初,台灣透過健保卡串接出入境資料,使得醫療院所在第一時間就能掌握病人或探病者是否來自疫區,後來又透過健保系統落實口罩實名制購買。接著透過手機定位,找出與鑽石公主號觀光客同天去過相同景點的國人,並推播警示。這些軟實力的展現雖然獲得不少國內外掌聲,但還是有不少值得改善的空間。

以口罩實名制為例,最大的改善空間出現在最後一哩路,也就是說最後的現金付款讓整個流程不是那麼完美。大家都很擔心現金成為疫情傳播的媒介,這也是為何許多國家的央行都會收回紙鈔消毒並進行隔離。也就是說電子支付的普及化,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未來即將發行的振興抵用券,是否以數位化的形式發放,值得評估。甚至以此做為未來是否發行央行數位貨幣做準備。

抗疫結合新專長的培育

這個世紀疫情刺激我們對未來的想像,那些是未來趨勢?那些可能會被揚棄?未來理想與現況之間的落差要如何來跨越?這些都應該是政府在進行抗疫與紓困時應該要考量的。例如紓困計畫除了財務補貼受衝擊產業外,也應包括輔導企業轉型升級,以及員工專長的強化或第二專長的開發。除了提高員工的職場競爭力,也滿足今後社會對新專長人力的需求。

這隻世紀病毒對全球的經濟、金融與社會的衝擊深遠,並且因為過去主要國家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使得目前推動貨幣政策的效果十分有限。而近年來台灣各級政府總支出的規模偏低,約只占GDP的16%,遠低於OECD國家的四成以上。也就是說,面對景氣退的陰影,台灣應採擴張型的財政政策,納入抗疫與災後重建。除了提高硬體基礎建設的品質,員工轉職新專長的培育,也是刻不容緩。唯有如此才能將災後重建與經濟結構改革,畢其功於一役。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