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嘉緯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川普正式就職總統首日,白宮即刻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川普向來視氣候變遷為騙局,自從他確定再次當選以來,針對環境永續議題的悲觀情緒就不斷蔓延。然而,近年來各方積極投入減碳抗暖化的成果,會真的即刻化為烏有?或許也不盡然。畢竟川普商人性格強烈,若永續能夠有利可圖,從經濟角度來看,其本人乃至於背後的利益團體真會輕易放掉好處,恐怕猶未可知。
各界普遍認為,川普2.0時代永續領域首當其衝者,應當非再生能源莫屬,拜登政府力推《通膨削減法案》(IRA)所提供的相關補助獎勵不免遭到縮減。甚至川普還公開抨擊風電像垃圾,宣稱其任內不再核准新風場,讓風電開發商無不哀鴻遍野。至於太陽光電,雖少見川普惡言相向,但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模組及電池出口國,美國若以高關稅伺候,太陽光電難免面臨池魚之殃,
即便川普對再生能源存有定見,回顧其上屆任期,美國再生能源推動速度實際上並未減緩。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統計,2017年川普上任之初美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約230GW,2021年卸任時已經增加至327GW,成長幅度超過4成,被川普嫌棄的風電還占有多數。遑論時至今日,諸多再生能源技術已不可同日而語,並已反映在持續下降的建置成本上,同時替美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何況IRA法案的補助並未獨厚民主黨陣營,更多是流向自家地盤,如共和黨大票倉德州就獲得了上千億美元的補貼。
換言之,不論從經濟或政治利益的角度考量,川普應該不至於即刻完全摒棄再生能源,乃至於如地熱,說不定還能因川普能源新政而得益。由於地熱探勘與化石燃料開採皆須仰賴鑿井鑽探,而川普在就職演說中再次強調「鑽油啊,寶貝!鑽油!」新任能源部長萊特更兼具頁岩油開發與地熱投資經驗,因此相較於風電光電前景晦暗不明,地熱理應有機會因川普重返白宮而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再生能源之外,永續金融是否因川普而倒退,也引發不少擔憂聲浪。尤其,川普為擴大開採石油天然氣,已簽署「全國能源緊急狀態」行政命令,此舉不免引導資金回流化石燃料產業。加上對川普政策影響甚鉅的馬斯克,曾因特斯拉遭標普500 ESG指數剔除,而高分貝痛批「ESG是騙局」。事實上從川普當選後,美國金融機構已陸續撤離由聯合國號召的淨零聯盟(NZBA),聯準會亦退出「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恐將削弱金融對於淨零行動的影響力。
但坦白說,全球永續金融話語權長期掌握在歐洲手中,眾多永續金融倡議及規範皆源自於歐洲,像是被譽為永續界聖經的歐盟永續分類標準;又譬如NZBA超過140家成員中,歐洲銀行機構就有80家,並握有最大比重資產。這也反映在永續金融的市場規模差異上,以ESG基金為例,歐洲管理資產占比高達84%、美國僅有11%;且對比美國ESG基金客戶接連撤資,歐洲仍維持著資金淨流入狀態,2024年前三季約吸引370億美元。
再者,永續金融並不全然是虧本生意,OECD早有研究發現ESG相關金融商品,在COVID-19疫情期間尤能凸顯抗跌特質;國際能源總署(IEA)也曾指出再生能源投報率高於化石能源,甚或不遜於一般金融商品。
此時美國金融業若迫於反ESG勢力的反撲,貿然脫離全球永續金融圈,不僅將會拉大跟歐洲的差距,還可能錯失潛在商機。況且,讓過熱的ESG議題稍微冷卻,從長遠來說倒也不見得都是壞事。
過去幾年來永續金融商品不停湧現,但永續純度如何?不乏質疑與非議之聲。若能藉此時機優化市場規範,企業亦可順勢調整步伐,也許更有助於永續金融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