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鴻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
美債問題積弊已久,從過去大家認為「債多不愁」,到現在幾乎是每月難過每月過。美國財政部每月標售公債時,美債大戶的台灣投資者都會擔心,會不會市場買盤不足,造成殖利率持續攀升,讓雙手滿滿的美債價格下跌。
但是,債務「自己會找出路」,美債不會死。較令人擔心的反而是持有大量美債的美國銀行。
日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公布「第一季銀行現況(BANKING PROFILE)」指出,目前銀行體系因持有美債的未實現損失超過四千億美元。每次公債的殖利率上升,這些美國銀行的損失就更大一些。兩年前矽谷銀行(SVB)的倒閉風波,就是因銀行持有美債損失而起。不同的是,上次矽谷銀行倒閉是因為聯準會為了打壓通膨而升息,造成投資美債出現鉅額虧損。現在雖然已經有幾次降息了,卻因川普相關政策的反覆,使得市場對債市的疑慮加深,推高了美債殖利率。而讓美國銀行業頭痛的是,過去只要降息債券價格就會上漲,現在降息還是難阻公債殖利率的上升。
為什麼專挑美國銀行講?因為美國銀行比較「悲情」。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全民普發現金,一時間銀行湧進大量存款。當時許多銀行基於保守起見,大量投資美債,儘管當時利率很低。但後來出現通膨,促成聯準會暴力升息,造成目前銀行業的龐大損失。更讓銀行有苦難言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季有問題的銀行也從52家增加到63家。
為什麼這個問題不容小覷?雖然目前美國「存款保險基金(DIF)餘額」有1,400億美元,但受保障存款有10兆餘美元,因此「儲備比率(DIF RESERVE RATIO)」只有1.3%,低於法定的1.35%。因此可能無法因應多家銀行同時出問題,所以美國存款保險公司多次重申,未來不會處理受存款保險保障以外的存款。不像上次處理矽谷銀行與簽名銀行時,做出的額外保障。
聯準會要不要進場買國債?以壓低公債殖利率,同時解決美國政府沉重的債務利息支出,以及美國銀行的危機。雖然聯準會之前也有大量購買美債以進行QE之紀錄,但以目前川普多次羞辱聯準會主席鮑爾來看,鮑爾一定會認為「事情是政策反覆搞砸的,自己負責」。因此,只能透過財政部少量回購未到期公債,來平抑公債殖利率,效果也較有限。一旦2026年更替新的聯準會主席,就會幫忙川普善後嗎?恐怕也很難說。
至於美國銀行要不要發揮愛國精神繼續買公債?目前大家都想調整資產配置,增持黃金等貴重金屬,或是投資實體資產。惟,美國財政部基於職責會想盡辦法讓大家增持美債,來平抑公債殖利率。例如除了要求美元穩定幣必須有美元或美債作為儲備外,目前也在研議修法鼓勵銀行增加持有美債。若以放寬監理要求,這又會對銀行的系統性風險投下什麼深水炸彈呢?
據估計在今年年底前,還有將近七兆多美元的國債會到期,借新還舊是必然的。目前美國財政部的燃眉之急是如何降低舉債成本,而聯準會則有較多其他考量,但每個方案都有後遺症。對於聯準會來講,若一定要在金融穩定與物價穩定之間做取捨的話,那只好犧牲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