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鴻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
從2018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崩盤的消息一波比一波驚悚。這些年來房地產業者忙著與債權人進行債務重整,期待下一個景氣週期可以讓企業脫困。結果景氣寒冬比原預期還長,第一次債務重整的期限已經陸續到期,並將在今年第三季進入償債高峰。這使得已經搖搖欲墜的中國房地產業,再次進入一波嚴厲考驗。
在第一次債務重整中,這些房地產業主要是與債權人談債務展延,以紓解金的流動性壓力,希望以時間換取空間。但這幾年下來,這些房地產業的財務狀況更差,且去化這個泡沫的時間更超乎預期。因此在第二期的債務重整中,債務展延已經無法讓這些房地產活下去,必須再大幅削減利息或是債務打折才能活下去。例如目前碧桂園與債權人的五種債務協商方案中,包括削減9成以上的本金,也就是說債權人拿回不到1成的債權。
更悲情的是,由於政策上希望大家共體時艱來助房地產業度過難關,因此就壓低這些債務利息,例如今年新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平均利率只有2.6%,但同時間發行的美元債券利率卻將近12%。也就是說持有人民幣債券者,自己需「讓利」來承擔這些高風險債券。而美債的投資者雖然也承擔此高風險,但卻能得到較合理的利息報酬。
由於大多數房地產業普遍缺乏資金,且資產大幅縮水,因此債務展延的期限也就越來越久,而且屆期也可能是再次展延。因此目前鼓勵進行債轉股,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減輕這些房地產的債務負擔。另外有些業者是做著「資產代幣化(RWA)」的美夢,希望搭上此波加密貨幣的熱潮,為冰冷的房市注入一股活水。他們希望藉由將這些房地產代幣化,降低交易門檻,以活絡房市。事實上這恐怕也無濟於事,因為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一樣芬芳,臭蛋不管改叫什麼還是一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