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主計長把話說完整

2021/10/8 下午 12:00:00 陳鴻達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 2021.10.08

【陳鴻達 / 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朱主計長週四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中國的經濟情況對台灣影響很大,因為台灣的出口有四成到中國。大概受限於時間,主計長無法進一步說明,筆者在此越俎代庖,針對中國經商與總體經濟環境作如下補充。

銷售不易,收帳更難:這是過去台商在中國經商普遍的感觸。現在由於經商環境更為惡化,企業延期付款,惡意拖欠的情事更為嚴重。根據統計,在二零一零年上市公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為五十三天,到了二零二零年惡化到八十三天。上市公司一般較有議價能力,尚且如此,其他非上市公司收帳更為辛苦。由於自己的帳款收不回來,導致不少公司必須靠舉借來籌措營運資金。惡性循環下去,大家都是加害者與受害者,難免重蹈上個世紀末中國三角債的危機。

企業獲利下降,債務攀升:同樣以上市公司為例,在二零一零年資產收益率(ROA)為八點九%,但到二零二零年下降到五點五%。也就是說短短十年內,上市公司單位資產所創造的利潤減少了四成。同時間許多企業卻非理性的擴張,不斷透過舉債來擴大規模。根據國際會計標準,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七成以上就屬高負債企業,中國上市公司在二零一零年有一零六家公司屬高負債公司,到了二零二零年增加到一七九家。在景氣上升時舉債加槓桿,也許問題不大,但當景氣下行時就是嚴厲考驗。

利息還得起嗎?我們一般以利息保障倍數,就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例,來衡量該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這幾年利息保障倍數也急速惡化,特別是房地產業、建築裝飾業、休閒服務業與商業貿易這三個行業,其利息保障倍數都在三以下。這反映出公司負債高、利息壓力沉重、獲利少,以及倒閉風險的升高。

以上數據反映出在中國經商整體獲利下降趨勢,也是在中國投資風險的溫度計,國人不可不慎。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