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金融影響力 驅動建築減碳

2022/9/5 下午 12:00:00 王嘉緯

工商時報

文 / 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要達成淨零排放,除了資源循環、能源轉型之外,位列碳排大戶的建築部門,亦屬不可或缺之一環。為此,愈來愈多國家已制定綠建築標準及推動政策,希冀藉以引領建築部門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而建物能否有效減排,固然需要建築設計、營建技術等專業投入,但金融業能否配合也是關鍵。尤其不動產有關放款向來是國銀業務核心,授信服務若能結合綠建築標準,不僅可實踐綠色金融創新,更能藉其發揮減碳影響力,引導建築部門朝淨零目標逐步邁進。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 統計,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 (CO2)排放量達339億公噸,當中有17%來自於住宅房屋的直接或間接排放,非住宅建物與營建施工所產生的比率則各占10%。同年度台灣住宅部門的CO2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11.55%,也僅次於工業、運輸、能源等部門。是以各國在規劃長期減量路徑時,無不將建物之排放、能耗、碳足跡等指標納入,以我國日前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為例,即揭櫫2050年時,全數新建物及超過85%的建築必須是近零碳建築。

當中值得留意的是,推動主軸多次提及已行之有年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包含管制新建公有建築物執行綠建築設計、鼓勵都更及危老重建取得綠建築標章等。事實上,綠建築標章自1999年設立迄今已累積上萬例通過案件,2021年更首次單一年度通過案件破千。主要原因即在於民間業者的積極參與,使占比逐年攀升,跟早期以公有建築物為大宗呈現出迥然不同之樣貌,展望未來國內綠建築發展應當可期。

對此趨勢國銀業者尤需關注,要知道不動產放款本就是國銀授信重點,截至今年上半年,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重達36.91%,資金用途涵蓋購置住宅、房屋修繕及支付建物營造費用的建築貸款。如此具規模之業務如能連結綠建築,除順勢驅動產品轉型之外,更可視為綠色金融創新的具體落實,值此ESG備受重視之際,此舉應能贏得各方青睞。再者,透過綠建築貸款專案之設計,不但可為其挹注資金活水,也能以誘因提供方式,加速淨零建築之推動步伐。

只不過理念雖好,銀行要怎麼判斷放款標的符合綠建築要求?常見指標如建物能耗標準 (EUI)、建物每單位面積CO2排放量、建築生命週期總碳足跡等,惟若能把諸多指標整合於單一證照或標章,理應更有助於跨領域之應用。譬如節能建築執牛耳地位的歐盟,早在2002年就已制定「建築節能指令」(EPBD),並導入「建築能源護照」(EPC) 制度,提供房屋交易或銀行授信審核之參考,甚至英國還設有EPC資料庫讓民眾查詢。而在台灣,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檢視綠建築標章,此外,另一「智慧建築標章」其實也包含節能管理構面可供參照。

至於綠建築標章如何反映在融資服務?或可從以下兩面向思考。其一為綠建築優惠貸款專案,針對購置或興建綠建築所需資金,給予成數、利率或費用之優惠,實際上,國內已不乏行庫推出此類產品。其二為永續連結貸款 (SLL),由銀行與客戶議定永續績效目標 (SPT),達標即給予利率減碼優惠,而綠建築標章及其所屬指標,恰可做為SPT之設定依據。

儘管國銀近來競推SLL,但多數仍圍繞著電子產業,後續如欲擴大SLL範疇,不妨借鏡國外作法。例如2017年在香港,由東方匯理銀行與太古地產集團簽署的SLL,就以每年度的EUI為SPT,集團旗下的香港物業組合若達標即下調利率。因此,國銀亦可考慮類似模式,以綠建築標章取得與否,或從綠建築九大指標中挑選成為SPT,據以衡量貸款期間永續績效之同時,更期盼藉此鼓勵客戶兌現建築減碳的承諾。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