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小家族企業的永續傳承

2023/4/24 下午 12:00:00 王嘉緯

工商時報

文 / 王嘉緯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談到家族企業傳承,各界目光無不聚焦在大型上市公司,以之為標竿對象,探討如何設計傳承機制。但台灣近160萬家、占比逾98%的中小企業,當中家族企業不可勝數,有關論述卻相對少見。由於國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不過半世紀,要其仿效國外百年歷史的大集團,規劃且導入接班制度恐怕有難度。儘管如此,中小型家族企業主至少應當優先思考,如何妥善地傳承本業與財富,以接班人培養為重點,同時善用金融資源布局家產配置,逐步強化家族永續傳承之目標。

憑心而論家族企業永續傳承並非新議題,早於2018年《經濟學人》雜誌就曾指出,台灣企業經營者的平均年齡達62歲,高居華人世界之首,而家族企業能否順利傳承,更關係著我國經濟未來能否穩定發展。也因此,多年來不斷地有諸多機構組織或學者專家,疾呼台灣家族企業應儘速選取合適的傳承工具、建立完備的家族治理機制、加強專業經理人角色,藉以適當區隔所有權與經營權,避免傳承過程衍生紛爭,損及企業競爭力。

而目前常見的家族企業傳承建議,如家族憲章、家族委員會、家族辦公室等,多數其實源自於歐美家族企業之經驗。該些成功案例不僅多屬大型集團,傳承至今更是動輒上百年,像是1668年創立之德國默克藥廠,迄今已傳承到第13代,其經營與所有兩權分離之理念,以及培養接班團隊的作法堪稱模範;抑或是已傳承七代的美國洛克斐勒家族,早在1882年就創設全球首個家族辦公室,並結合信託模式讓家族財產能夠代代相傳。然而,國外典範能否悉數為國內企業所複製,並非毫無疑義,且不說公司及家族規模難以比擬,傳承世代與之相比亦差距甚遠。要知道我國輕工業產值占比從1960年代才開始快速攀升,且該些與台灣經濟一同起飛的公司,中小企業不在少數,也就是說當時自行創業的眾多中小企業主,直到近年才陸續面臨交棒的挑戰。但若要中小家族企業如法炮製國外制度,不免因過於繁複而無法落實,為此,或許可先考量下列兩大課題。

其一為如何讓公司持續專注本業?實際上,國內中小企業技術實力不容小覷,其中更不乏所謂的「隱形冠軍」,為家族所持有、經營。這些中堅企業,憑藉著創辦人手握公司本業核心技術,稱霸特定專精領域。惟隨著世代交替,公司可能逐漸轉為家族成員共有,甚或納入非家族成員,此時核心技術傳遞,將是影響家族企業能否永續經營決定性因素。

換言之,中小家族企業傳承的關鍵,即在於專業技術經驗的遞延,而此又跟接班團隊的培養密不可分。對此,藉由內部養成機制,理應有助於接班世代的能力養成,譬如從基層歷練、由資深員工帶領等。尤其公司老臣扮演重要角色,除有助於傳承經驗技術以外,還能在兩代交接過程中適度緩衝;甚至面臨少子化時代,倘若無後代承接或無接手意願,這群伴隨公司成長、茁壯的老臣,起碼可讓本業得以延續。

另一則是家族財富的繼承與分配,現雖有贈與、遺囑等管道,但爭產戲碼仍屢見不鮮,親屬對簿公堂導致兩敗俱傷,絕非創辦人所樂見。當然近來已有更多傳承工具,像是保險、信託等,可供中小企業主按自身需求選擇。事實上這對銀行業而言不啻為新興商機,蓋國銀向來與中小企業密切相關,惟過往多偏重於資金投放,如今或可透過標準化商品,先滿足創辦人之個人退休與財富繼承需求;俟客戶漸趨熟悉,再為其客製化理財方案,並藉此協助健全財富傳承制度。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