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權不能抵銷碳關稅

2023/4/26 下午 12:00:00 陳鴻達

文 / 陳鴻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蔡英文總統在世界地球日前夕公開表示將加速設立碳排放交易所,引發各界熱議,甚至股市還出現所謂的碳權受益股,但卻有不少人誤以為未來可以購買價格較低的碳權,來抵減未來產品出口到歐盟時所需繳納的碳關稅。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國人不可不慎。

歐盟是排碳成本最高的地區,造成許多企業必須遷廠到排碳成本較低,或是不用負擔成本之處。為了矯正此碳洩漏,以及歐盟企業的競爭力,歐盟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進口到歐盟的商品,必須與歐盟境內企業負擔相同的排碳成本。例如某廠商進口的產品有一萬噸的碳排放,就必須以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購買一萬噸的憑證。目前每噸的價格將近一百歐元,也就是要繳納一百萬元的碳關稅。

為了公平性,若該產品在其本國已經繳交過「碳定價」,那麼進口到歐盟時可以酌予抵銷碳關稅。究竟哪些東西可以抵銷碳關稅?就是已繳交的碳稅或總量管制拍賣排放許可的價格。國內有人突發奇想,認為只要找到一萬噸的碳權,用來抵銷產品的碳排放,那麼就可避開昂貴的碳關稅。事實上,歐盟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因為這種巧門,將會破壞整個CBAM的根基。歐盟堅持的是進口商品要與本國商品負擔相同的碳定價,因此強調要以當時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碳價格來購買碳關稅憑證。

現在聯合國與歐盟正努力打擊「漂綠」問題,主要標的就是碳權抵換的濫用。因此目前各種碳管理標準,例如溫室氣體盤查標準、「科學減碳標準(SBT)」、國際財報準則草案(IFRS)、美國證期局碳揭露草案,都強調要先揭露企業的原始排碳數據。企業若要進一步宣稱進行碳中和或淨零,則應慎選高品質的碳權來抵換自身的碳排,且不應與自身的碳排量及減量混淆。

至於設立碳交易所一事,上一週北京碳交易所沒交易紀錄,其他交易所也生意清淡。因大家生產一堆碳權,政府又給充裕的排放許可,因此少有人買,以至於碳權滿天飛,台灣要引以為戒。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