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旱觸動新興亞洲通膨敏感神經

2024/5/8 下午 12:00:00 王嘉緯

工商時報

文/王嘉緯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若非近期鋒面接力過境挹注及時雨,國內又險些拉起水情緊報,即便如此,仍不免令人擔憂台灣是否已從過往的數年一次大旱,變成每年一旱?其實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衝擊下,乾旱頻繁並非台灣專屬,鄰近的東南亞及印度,近年亦飽受缺水之苦,因而導致當地農作物收成欠佳。特別是稻作產量下滑,不僅危及糧食安全,米價更攀上十多年來新高,讓已經略見和緩的通膨又有蠢蠢欲動之跡象,也為新興亞洲市場原本樂觀的經濟展望蒙上陰影。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統計,亞洲地區從1991到2022年間,暖化趨勢幾乎已經是1961到1990年的兩倍。2023年又遭逢聖嬰現象發威,助長暖化威力,亞洲各國高溫紛創新高。在暖化與聖嬰現象的交互影響下,使天氣更趨於極端,比如洪水重創巴基斯坦、尼泊爾,造成數百人不幸身亡。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南半島卻苦無雨水,氣象研究單位IRICS即推測,乾旱少雨的天氣將延續到2024上半年。

缺水導致稻米供給吃緊、米價持續上漲

要知道水堪稱農業命脈,水資源稀缺勢必直接衝擊糧食生產,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公布的「亞洲發展展望(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就示警乾旱將導致稻米供給吃緊,促使米價持續上揚。像是印度、泰國、越南等稻米出口大國,近兩年因降雨減少、種植條件惡化,嚴重威脅稻米產量。泰國政府已公開呼籲農民減少種植水稻以節約用水,印度更以穩定國內稻米市場為由,自2023年7月20日起實施白米(non-basmati white rice)出口禁令。

量少自然也反映在價格漲勢,今年1月國際米價為每公噸660美元,跟2022年底的467美元相比,漲幅達41.3%,2023年8月時更一度創下近15年之新高。雖說聖嬰現象有望逐漸消退,但餘威尚存,尤其印度與泰國兩大米倉,今年稻作期間仍面臨乾旱窘境。稻米產量也因此難以顯著提升,市場供不應求支撐米價走強,是以ADB認為2024年米價依舊將維持在高點。

米價飆漲,意味著以白米為主食的亞洲消費者,得支付更高價格,這可能使漸趨降溫的通膨捲土重來。按照ADB預測,新興亞洲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自2022年攀上4.4%的高峰後,今明兩年將分別為3.2%、3.0%,呈現出逐年緩降態勢。然而,整個亞洲CPI的組成,食物類權重約33%,甚至單就稻米一項的占比更達4.2%。換言之,米價如果居高不下,將加劇食物價格上漲壓力,並給新興亞洲後續通膨走勢埋下未知隱憂。

極端氣候 對弱勢國家的經濟衝擊更大

再者,稻米產量短缺,依賴進口白米的國家不免產生危機焦慮感,迫使其尋求替代管道搶購米糧,進而驅使米價走高。以全球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為例,長期從越南進口米糧,如今為確保庫存充足,正計劃跟柬埔寨簽訂稻米供應協議。同屬稻米進口大國的印尼、馬來西亞,倘若也起而效尤囤積白米,米價恐怕難有大幅回落空間。

糧食恐慌情緒一旦在新興亞洲蔓延開來,不僅無益於區域穩定,更可能致使通膨風險發酵,波及經濟穩定成長。譬如ADB原本相當看好新興亞洲經濟前景,估計今明年GDP成長率皆可望來到4.9%,但卻也警告米價推升通膨,將對此增添極大的不確定性。

此次亞洲乾旱的受害者,事實上還包含了如巴基斯坦、寮國、緬甸等,那些所得水準較低,且通膨問題又相對嚴峻的國家,例如巴基斯坦今年通膨率預估將高達25%。由於該些地區消費支出在糧食的比率,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如新加坡本就偏高,而今米價大漲,對其通膨及家計負擔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也是為何各界不斷大聲疾呼,必須更有效地控制暖化,以避免極端氣候為經濟弱勢群體帶來更沉重的傷害。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