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比爾蓋茲也這樣做 監理科技助升金融業

作者:陳鴻達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報導日期:2019/06/05

過去的金融監理大都屬事後監理,僅能事後追查過去的缺失,但有越來越多的呼聲希望能夠做到即時監理,才能有助於金融業的效率、創新以及普惠金融的實現。

不少人都曾聽過,比爾•蓋茲把大部分的財富捐助做社會公益,或發展下一代具革命性的發明。但你可曾知道,比爾蓋茲基金會也在研究推廣金融監理科技!因為他相信,監理科技有助於金融業的效率、創新以及普惠金融的實現。

資訊巨人預見未來趨勢

比爾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結合歐米迪亞網路(Omidyar Network)與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2016年成立「加速監理科技夥伴聯盟」(RegTech for Regulators Accelerator, R2A),並由BFA(Bankable Frontier Associates)與洛克斐勒慈善顧問公司負責執行。該聯盟探討下一世代金融監理的工具與技術,評估如何更有效率的分析現有資料,讓監理機關可以驅動有智慧的改革,以提升消費者保護、金融穩定以及普惠金融。該聯盟將提出一些解決方案,以增強監理機關蒐集資料與管理資料的能力,並改善這些資訊的處理速度、品質與掌握度。

過去的金融監理大都屬事後監理,僅能事後追查過去的缺失,但越來越多的呼聲希望能夠做到即時監理。目前金融業除了法規複雜度增加外,其所產生的資料也有3Vs的特性:高速流通(High Velocity)、多樣性(Large Variety)以及巨量性(Big Volumes)。同時各界也開始關心資料與隱私的保護、網路安全、資料管理,以及經同意後的資料分享與追蹤等議題。在此情形下,某些方面就能實現即時監理。目前Reg Tech常借助的工具包括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運用程式介面、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加密與生物辨識等技術。

RegTech發展具急迫性

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金融監理法規增修跳躍性的增加,容錯的範圍更小,因此業者法遵合規的成本也跟著暴增。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已開發國家的金融監理活動增加500%,全球銀行每年的合規成本超過2,700億美元,光是最近新增的支付服務指令第二版(PSD2)與歐盟金融工具市場規則(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MiFID)兩項業務,歐美銀行每年就要花費200億美元來落實。另外,估計到2020年,光是英國與美國銀行被罰鍰金額將達4,000億美元。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也預測,到2020年各國所有金融法規將達30億頁。這將造成銀行沉重的負擔,特別是中小型銀行。

在此新局勢下,金融機構若僅只是雇用更多的人來做法遵工作,將顯得效率低落,不僅成本大增,也非長久之計。此外,由於監理法規是陸續頒布,因此業者相關對應,料想也不是一次建制完成,故而可能較缺乏結構性整合。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由於法規變動所增加的巨量資料,若不用更先進的分析技術,將使得對這些資料的分析解讀能力受限。這些都使得RegTech的發展更具急迫性。

監理科技對金融業者的好處,包括優化監理作業的流程,也使監理的環境更清楚,讓業者可發展出更佳的風險管理系統與法遵合規成本,活化其資產以創造更多生產力。也讓業者有創新產品的誘因,經由擴展各層次的消費服務,來讓業績與獲利成長。

對消費者與監理主管機關的好處,例如,由於市場的有效監理,使得金融業更安全、更有競爭力與更高的服務品質。創新的服務商品蓬勃發展,通路更為多元,消費者可選擇更適宜的產品,普惠金融更可實現。同時監理機關可以優化監理流程與自動化作業,讓監理工作更細緻、更有效率,同時降低系統風險。

盤點全球監理機關面臨的挑戰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金融穩定研究所(FSI)在2018年7月發布「金融監理的創新科技——先行者的經驗」報告,從國際視野來討論當前金融監理機構執行業務時所面臨的挑戰。並以監理機關的角度,從「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兩大方面來介紹金融監理運用哪些科技,並用於解決哪些領域的問題。

因為金融市場巨量快速變動的資訊,增加了監理的複雜性。而監理科技可藉由快速又正確的取得巨量與多樣性的資料,來強化監理機關的能力。以資料科學技術的產出作為監理決策依據,可發揮監理的槓桿效果,因為這些資料都是進行「風險基礎監理」(risk-based supervision)時所必需的。惟有進行符合比例原則的監理,才能同時達到激勵創新與健全金融的發展。

 

(作者陳鴻達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