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社會債券發行成長八倍 近1,500億美元

引用「2021金融趨勢關鍵議題-ESG前瞻探討系列之1 – 社會債券的二刀流」內容

2021/8/12 下午 01:00:00

經濟日報 記者陳芝瑄/即時報導

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最新出版報告統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社會債券發行將近1,500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增加八倍多,首席研究員王嘉瑋指出,病毒不僅衝擊經濟,原已存在社會問題更因疫情而凸顯,建議此刻借鏡國外經驗,善用社會債券於疫後復原工程。更可利用此波市場熱潮,推動更健全社會債券制度,將有助於整體ESG均衡發展。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為紓困、振興讓財政雪上加霜,因此可在民間資本市場籌措中長期資金,同時兼顧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債券,備受各國青睞,而讓社會債券爆量成長。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的報告提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為數不多的社會債券多用在可負擔住宅項目,但疫情爆後發,各國為穩定勞動市場,社會債資金多轉向到就業補助、失業救濟,以及失業勞工職訓相關專案。

報告指出,目前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亞太疫苗獲取機制(APVAX)專案,預計撥付90億美元,用以協助成員國購買及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對於開發中的新興經濟體而言,社會債券也成為籌資重要渠道。

這波社會債券暴增主因仍是新冠肺炎肆虐,不過,目前社會債券定義標準與綠色債券相比,較不具體,疫情之後,為避免「社會漂洗」風險,將是推動社會債券過程需要克服的挑戰。

國際發行社會債券是依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所制定的「社會債券原則」( SBP),例如:我國櫃買中心的「永續發展債券作業要點」,或東協國家的「社會債券標準」(ASEAN Social Bond Standards),皆參考其所定義實質社會效益,以及所募集的資金應使用在哪些投資項目。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認為,投資項目須用於特定族群,像是貧困家庭、移民、街友等弱勢群體才算是社會債券,且應用類型包含基礎設施、教育及職訓與醫療照護、可負擔的住宅、中小企業融資與小額信用貸款、糧食安全與系統、人人平等降低貧富差距。

相關文章

到頂部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