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嘉緯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係指動植物、空氣、水土、礦物等所有自然資源的蘊藏存量,不但直接攸關生活環境品質,也跟經濟發展關係密切。近年得益於永續金融浪潮興起,除了淨零減碳之外,有愈來愈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關注自然資本議題,乃至於採取具體行動維護自然生態。像是遵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NFD)」揭露資訊,或是創新開發投融資商品等,皆期望能透過金融活動為自然資本創造正面影響力。
事實上,自然資本涵蓋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生態復原、海洋保育、瀕危物種維護等不一而足,但現階段卻常跟生物多樣性畫上等號。的確,生物多樣性堪稱維持自然資本存量穩定最為關鍵的環節,試想地球生物種類如果不斷減少,自然資本蘊藏量勢必逐漸枯竭,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亦將受到波及。是以世界經濟論壇 (WEF)的全球風險報告,已多次示警生物多樣性減損,對經濟成長、產業發展之威脅。
因此,在諸多自然資本議題中,先從生物多樣性切入,做為企業永續策略之一環,不啻為一務實選項。例如國內已有多家企業,積極投入台灣原生物種的保護工作,其中還不乏金融機構的身影,以經費贊助、棲地認養、教育活動辦理等方式,為充實自然資本共盡心力。
運用TNFD,敦促企業客戶 將永續納入決策
然而,金融業對自然資本的貢獻應當不止於此,投融資若能考量自然資源與潛藏風險,藉以鼓勵企業客戶更重視自然生態保護,甚或能有實際作為。只不過金融機構評估與判斷的基礎,需來自於可信賴的客戶資訊,這也是為何有TNFD,甚至最多永續報告書採用的GRI準則,正計劃整合TNFD等自然有關的揭露框架。藉由資訊揭露要求之設定,讓企業能以一致性的架構揭露自然資源訊息,從而引導公司管理階層注重自然資本,並將其納入經營決策過程。
而對金融機構來說,TNFD不單純只是資訊揭露架構而已,更可以是金融創新研發之利器。以銀行辦理授信作業為例,即可利用TNFD有系統地瞭解客戶對於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以及曾涉及的負面紀錄或潛在風險。不僅能藉此評估對於業務的可能影響,尚可以之為資訊基礎議合客戶,進而將維護自然資本之承諾條款列入授信契約。抑或是跟授信條件結合,提供誘因鼓勵客戶制訂生態保護計畫與行動方案,譬如國內就有永續連結貸款商品,把原生樹種復育成效做為績效衡量指標。
離岸風電方興未艾 藍色金融應運而生
關於跟自然資本連結的金融商品,「藍色金融」之發展或許值得留意,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生態維護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陸域。而有別於綠色金融的資金用途,現今多聚焦在減緩、調適氣候變遷,藍色金融當然得環繞著海洋環境有關課題,包含污染防治、生態保育、產業技術等範疇。像是離岸風電開發商,參考國際金融公司(IFC)所公布的「藍色金融指引(Guidelines for Blue Finance)」發行藍色債券,以因應離岸風場對海洋環境的可能衝擊。此外,國內亦有銀行業者推出藍色貸款,專款協助回收海洋廢棄物。
惟,自然資本若想全面應用於投融資評估與決策,目前仍面臨價值不易衡量,及衡量標準不一致的挑戰。儘管國際間陸續有組織嘗試為自然資本定價,如資本聯盟(Capitals Coalition) 出版的《自然資本議定書補充文件》,曾針對指標選擇、資料蒐集、評價方法等揭櫫基本原則。但畢竟各地生態體系特性截然不同,比如海洋跟森林的生態復育本就存有差異,當中又牽涉到地理區域、起始時間與有效期間設定等複雜問題。如何建立一致、可比較的衡量標準與數據資料,將是更緊密串接金融與自然資本,勢必得跨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