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研訓院看世界》應在美中貿易戰中 架構無可取代的台灣觀點

作者:黃崇哲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報導日期:2018/10/09

如果可以忍受政治新聞上的強國症候群以及對台灣新聞的選擇性操弄,觀察中國新聞的輿論發展,向來是一件有趣的事。

以財經新聞為例,不論是P2P暴雷後的「割韭菜」、政府管控房地產政策的「擊鼓傳花」、還是對於央媽(對中國人行的暱稱)各種貨幣市場公開操作手法的命名分類,包括酸辣粉(SLF,常備借貸便利)、麻辣粉(MLF,中期借貸便利)、特辣粉(TLF,臨時借貸便利)等,竟然可以一瞬間將中國人民銀行變身為提供各種美食(貨幣流動性)的中央廚房,讓艱澀的財經現象能夠在文字中迅速地表達出大致的面貌,令人不得不佩服中國網民的聰慧創意。

而對照之下,官方的創意也是不遑多讓,例如廣闊無邊的「一帶一路」以及舉世罕見的「定向調準」,或者匯率政策的「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都是能用短短的4字中文,對仗表達出需要用一大串英文才能清楚描繪的政策目的,而且這些短短4字中文的力量,總是能在層層的演繹與傳播中更形強大,讓各層級幹部在呼應領導交心時輝映出廣大的回音。

相對之下,言論大幅開放的美國新聞輿論,則是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景,觀察起來也是饒富趣味。

以民族熔爐自豪的國家,多元的背景、觀點與利益糾葛,讓媒體背景由自由到保守各式光譜齊備,以經濟觀點為例,從主張完全自由貿易到保護主義,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經濟藥方都有為數頗多的支持者。以致於對同一個經濟現象,各家學派多方表述是美國媒體評論的常態。再加上言論保障的大旗,再怎樣偏激獨特的言論都可以有發表舞台,甚至還有機會當上總統來引領國家大政方向。

只是,缺乏了北京所擁有的政策宣傳機制,當美國總統的財經論點一出來的當下,包括各方專家評論、在野黨派、甚至自家黨派,還有假新聞,即刻出現不留情面地吐槽,讓美國的政策宣示在展現的力道上總是呈現了不確定性,而觀察美國輿論的樂趣就在於事後的看看唱衰或唱旺的各方言論,究竟是誰預測準確?究竟又是誰誇大膨風?

也正因為美中兩國的新聞輿論生態差異,今年3月開始的美中貿易風起雲湧,讓台灣有了淬煉全新視野的機會。長期以來,習慣於藉由外電「進口觀點」的台灣輿論,在民粹下各取所需的轉述轉載,接連而來的「XX能,台灣為何不能?」,讓台灣忽略了本身國際觀點培養與觀點輸出的能量。事實上,在中國防火長城的高牆下,世界輿論很清楚的可以分成牆內世界與牆外天地,當牆內世界張燈結綵慶祝一帶一路5週年與宣揚中國免債非洲600億,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義務時,牆外天地卻憂心新殖民主義興起與中國債務、貪污輸出課題,而快速膨脹的債務泡沫是否危及中國經濟穩定,更是讓各國最為擔心的經濟灰犀牛事件。

此時,身處兩強之中的台灣,具備自由媒體與中文閱讀能力,應是最有能力站在強國高牆上,做出屬於自己的觀點,一方面提供世界判讀,同時也尋求台灣自身的最佳定位,在兩強爭端中規劃出最佳的因應政策。

畢竟,地緣上的獨特,讓台灣在這次美中交鋒中有了貴賓席的位置。問題只是,台灣有沒有做好觀察這場世紀大戲的心理準備而已。

(作者黃崇哲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到頂部
搜尋